李军,女,内蒙古临河人,出生于1966年6月8日,本科学历,研究员,现任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中心主任。从1986年 8月参加工作,就进行了向日葵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同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30多年来,将向日葵研究事业当成毕生追求。经过30多年来的辛劳与努力,通过海南南繁与幼胚技术应用相结合,选育并审定向日葵新品种9个,其中两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突破了内蒙古无国家审定向日葵品种的历史。并且这些品种在巴彦淖尔市及临近省区得以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收集整理的资源丰富了国家向日葵种质资源库,目前是国家产业体系国家特色油料体系巴彦淖尔向日葵综合试验站站长。具体表现为:
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向日葵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研究。为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提供地方品种资源219份,并完成了全部资源入国库工作,保存了巴彦淖尔市优质向日葵种质资源,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引进向日葵幼肧培养技术并进行应用研究,为向日葵育种工作做出贡献。在向日葵育种中,选育杂种优势强的三系杂交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手段,而获得稳定的三系,是配置三系杂交种的基础,利用常规转育常转育成一个稳定的不育系或恢复系需6-7个世代,如果一年一代需6-7年,结合南繁加代也需4-5年,为了缩短转育时间,学习引进了幼胚培养技术,并进一步完善了该项技术,做到了一年转育3代,极大的缩短了育种年限,为加快我市向日葵育种工作做出贡献。
2008年以来,作为主要研究团队成员参与了国家和自治区多个科研项目。一是作为国家农业部行业科技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了“优质专用杂交向日葵新品种筛选及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育成并经国家鉴定品种2个,筛选出优良杂交品种多个,为当地乃至全国向日葵品种的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作为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成员,从“十一五”至“十三五”连续组织实施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巴彦淖尔综合试验站工作,组织完成鄂尔多斯、河套区域向日葵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工作,并连续十年被产业体系考核为优秀。带领向日葵科研团队选出了抗列当新品种,目前正在示范推广,筛选推荐的优质高产向日葵品种,在生产上已经大面积种植。挑战中重度盐碱地开发种植技术,选出了中重度盐碱地早覆膜种植技术和上膜下滴抑盐种植技术,实现了中重度盐碱地、开荒地可种植的目的,技术目前已经达到大面积推广,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针对向日葵种植怕盐碱、干旱又怕灌、易倒伏的问题,研究形成的沟膜垄植抗旱、耐涝、抗倒伏、耐列当技术,已被示范点的农民接受,该技术有望改变河套地区的种植制度,其推广潜力很大;针对2006-2007年向日葵螟危害对河套地区向日葵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面积和效益急剧下降的问题,积极联络专家,组织专家团队共同攻克其防治技术。通过几年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向日葵螟的防治技术难题,为向日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目前葵螟已经在河套地区难以形成危害。作为“向日葵螟综合防治”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了自治区丰收一等奖。针对河套地区向日葵连年种植,黄萎病危害严重的问题,参与病害研究团队对其顽疾积极攻关,选出了合适的防治措施,实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为项目主要参加人,获得了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三是对适合本地区的技术进行研发和推广。主持实施的“巴葵138等系列品种推广”项目,解决了当地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获得自治区丰收计划一等奖;四是针对巴彦淖尔向日葵列当发生严重,农民产值急剧下降问题,联合国家特色油料产业体系病虫草害岗位专家开展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攻克了列当危害难题,选育出抗列向日葵新品种LJ368和LJ199、筛选出化学防控列当药剂、栽培模式等综合防控技术,作为“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分别获得了自治区及农业农村部丰收一等奖。
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共获得了11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自治区农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自治区丰收计划一等奖,以及其他等级市厅级科技奖励3项,审定农作物品种9个。
立足地区特色研究,总结发表了科技论文,被学术界认可,多年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共发表科技论文29篇,参加编写了《河套地区种植养殖技术选编》等书籍3部。是河套学院客座教授;2016年被市组织部评为河套英才个人奖,2020年,李军带领的科研团队被市委组织部评委河套英才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