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
内蒙古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构建与产业化实践
二、提名者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三、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报奖申报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该项目对内蒙古地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大宗药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中药资源学、植物学、地理信息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药用植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成立国家级“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创新性地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药材(蒙药材)资源数据库,涵盖2511种野生资源和74种栽培品种,并存储了45万余张生境和植物特征的图片,发现了1个新物种。首次构建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与繁育体系,对小秦艽、紫花高乌头和疗齿草等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了保护。编纂了《阴山中蒙药资源图志》等数十部著作,制定了“中医药-防风”(ISO 23964)和“中医药-柴胡”(ISO 23965)国际标准、甘草属等药用植物的行业标准与锁阳等药材团体标准。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应用的疗齿草、紫花高乌头等开展现代药理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研发了嘎布日迪鲁、芩连通窍丸、育阴潜阳胶囊等数十种院内制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推动内蒙古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经过专家评审,单位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四、提名奖励类别及等级
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
建立自治区中药(蒙药)资源数据库,编纂了《阴山中蒙药资源图志》等数十部著作,发现内蒙古大戟(Euphorbia mongoliensis Min H. Li & C. H. Zhang)新物种;制定了“中医药-防风”(ISO 23964)和“中医药-柴胡”(ISO 23965)国际标准、甘草属、救荒野豌豆等药用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行业标准、小秦艽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与银柴胡、锁阳等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团体标准;发表《Exotic medicinal plants from the Silk Road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mplex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on medicinal plant diversity》等相关学术论文。对甘草、防风、小秦艽、苦参、赤芍、紫花高乌头等药材进行院内制剂的成果转化,研发了嘎布日迪鲁、芩连通窍丸、育阴潜阳胶囊等数十种院内制剂。
六、主要完成人及排序
1. 李旻辉,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2. 张春红,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3. 张娟,副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4. 崔宏伟,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5. 单飞彪,副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
6. 王文乐,助理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
7. 毕雅琼,助理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
8. 韩国庆,主管中药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9. 阿如罕,讲师/副主任医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10. 席琳图雅,主任蒙药师,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11. 金宝,主任蒙药师,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12. 刘春晖,助理研究员,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
13. 王永行,副研究员,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
14. 梁勇峰,农业经济师,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15. 连万全,高级农艺师,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七、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