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所新闻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员团队考察指导巴彦淖尔市春小麦育种
发布时间:2025-07-11 09:53:22   来源:粮食作物研究中心    阅读数:

7月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员团队到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园子渠试验站开展春小麦育种考察调研。刘志勇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抗病基因发掘和抗病机制研究,进行面向主产区的多抗高产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育成“农大399”、“科麦1609”等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图位克隆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Pm24、Pm26、Pm36、Pm41、Pm52和MlIW172/MlWE18,抗叶锈病基因Lr13/LrZH22、杂交坏死基因Ne1和Ne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等学术期刊。
 
考察期间,巴彦淖尔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杨蕾向刘志勇研究员团队详细介绍了河套地区小麦育种发展史,重点察看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后代品系及利用诱变技术创制的新种质。针对部分导入抗病基因的后代材料性状分离问题,刘志勇研究员提出“通过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有限回交转育,加速优异性状稳定”的技术路径。他还强调:“河套小麦的优质基因底盘与抗病基因聚合潜力突出,需进一步强化野生资源抗病位点的精准导入,构建兼顾高产、优质与多抗的育种体系”。
 
下一步,依托刘志勇研究员团队提供的含有抗病(白粉病、锈病)基因的优异种质材料,开展河套优质小麦底盘品种优异抗病基因高效聚合,选育兼具高产、优质与广谱抗病性的突破性新品种,为筑牢河套小麦“金字招牌”的科技根基提供核心种源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亮成绩,找差距,比学赶超抓科研 ——农科所半年工作检查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