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所新闻

市农科所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9-01 15:59:13   来源:粮食作物研究中心    阅读数:

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主办的“第二十届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2025年8月27-8月30日在山西忻州市举办,来自全国136所高校、科研机构及种子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玉米遗传育种前沿技术、种质资源创新、抗逆高产品种培育、种业政策法规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市农科所玉米课题组应邀参加此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3个特邀报告与27个专题报告,内容涉及玉米种质创新、品种培育、育种技术、基因挖掘、技术标准等内容,既有基础研究突破,也有产业化实践成果。
万建民院士、邓兴旺院士和王海洋教授分别作特邀报告。万建民院士分享了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优质基因挖掘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并提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的未来方向;邓兴旺院士阐述了植物光形态建成分子机理、非编码RNA功能研究对玉米分子育种的推动作用,其团队研发的技术已成为行业标准;王海洋教授阐述了我国玉米产业和育种卡点,玉米基因组育种整体策略以及开辟玉米种源创新新途径等,为玉米生物育种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
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提出了构建玉米耐密高光效“智慧冠层”的新理论,成功建立了融合单倍体诱导和基因编辑的“一步成系”技术体系,实现了玉米商业品种株型的快速精准改良,研究结果为玉米耐密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中国农科院谢传晓研究员分析 “玉米基因编辑种业产业化应用”,指出我国已形成全链条技术体系,呼吁优化监管政策加速成果落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王风格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农作物分子检测标准研制的整体情况,重点分享了首个基于InDel分子标记的玉米纯度检测团体标准的研制背景、技术内容,总结了团体标准申请、制定、发布等各环节的心得体会,为下一步打造基于团体标准的分子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在品质改良与智能育种领域,华中农业大学李林教授团队搭建的 “玉米育种智能体”,整合2200份国审品种数据与10000份全球种质资源,可实现亲本组合智能推荐与推广区域精准预测;中科院巫永睿研究员团队克隆的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THP9,可显著提升玉米蛋白含量与氮肥利用率;武汉耘阵科技陈琳团队开发的“耘稷智能体”,推动行业向“智能装备+信息技术+ AI”的4.0时代迈进。
8月29日下午,参会代表前往“中国杂粮之都・杂粮科技展示园忻府区二十里铺基地,开展了267个玉米新品种和我国近30年1833个主推玉米品种的田间展示观摩,实地考察了抗逆玉米新品种、智能育种装备的田间应用效果。
会后,大会主席赖锦盛向“第二十一届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承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举行接旗仪式。
通过本次会议深刻体会到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蓬勃发展趋势,下一步我们团队成员将努力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将学到的先进理念与实践育种相结合,为全力攻克我市玉米种业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和玉米种业振兴奉献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市农科所开展安全知识培训 筑牢科研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