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农业农村部在深入实施玉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的基础上,2024年启动了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实施。为加快推进玉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改良创新,实现优异资源和创新种质的高效共享利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承办,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和精准鉴定工作推进会暨优异种质田间展示活动”于2025年9月5-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会议特邀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杨海生副司长、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姜以全副厅长、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和农业农村部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及精准鉴定工作参加单位、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种业阵型企业、玉米育种联合攻关企业代表等166人参加盛会,市农科所玉米课题组应邀出席。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3个特邀报告与3个专题报告。

杨海生副司长、姜以全副厅长和刘旭院士分别作特邀报告。杨海生副司长就实施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做了全方面阐述,指出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二年,范围已覆盖我国整个玉米主产区,最终目标就是创制一批遗传基础广泛、有突破性的种质资源,解决种品种多而不优,同质化严重问题;姜以全副厅长强调要规模化创制突破性新种质,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刘旭院士提出要以不同生态区种质需求为目标进行区块化资源创新,快速融入生产。

专题报告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春晖研究员就“玉米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实施进展及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进行介绍,目前已完成3.6万份资源基因型鉴定、1.4万余份代表性资源表型精准鉴定,占比分别达到100%和38.4%;利用鉴定、普查、引进的三类资源开展持续改良转化,创制出一批育种家“能用、好用、想用”的突破性新种质,到2030年实现基本满足主产区基础种质的需求,大幅度拓宽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夯实大面积单产提升种源基础,“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下由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建设,可实现资源普查收集、登记汇交、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共享交流,利用反馈等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查询服务;农业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张学才研究员对“全球玉米种质结构与改良创新”进行分析,为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王延波研究员以玉米地方种质“旅大红骨”改良与创新利用为例,分享了构建旅大红骨种质群体并进行改良、实施欧美脱水快种质宜机收性状导入、创制窄基因群体等策略,培育优良自交系并育成系列品种的经验,夯实了旅大红骨作为我国地方种质的重要地位。

9月6日下午,参会代表前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示范区对365份创新种质资源进行现场观摩,实地考察创新种质资源的田间表现和以创新种质资源为基础选育出32份新品种的田间应用效果,最后各参会代表筛选出符合各自生态区的创新种质资源30份,进行持续改良和利用。
通过本次会议深刻体会到破解制约我国玉米种业“卡脖子”因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一步我们团队将以引进的新种质为基点,构建符合内蒙古宜机收种质群体并进行改良、培育优良自交系并育成系列品种,为我市玉米种业振兴贡力量。